“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说。
苏华表示,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流产业技术工人,完善产业技术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是关键,评价体系和分配体系是两个轮子,共同驱动产业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很高兴看到,这些年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贡献了70%以上的一线生产人员,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在2亿劳动者中,有6000万人成为高技能岗位的人才。”
苏华说,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职业教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职教高考改革,畅通产业技术工人培养通道。持续优化“职教高考”制度,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健全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贯通的长效机制。实施产业技术工人继续教育项目,鼓励更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举办劳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高级研修班,开设劳模工匠创新培训营,开展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境外培训和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公共学习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满足产业技术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
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技术工人培养质量。要把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等工作,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能力。要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要加紧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工人成长环境。完善梯次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激发产业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持续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引导广大产业技术工人立足岗位,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形成“以技立业”的技能生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0838-2551128 / 2551997/15181058620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河东路261号
deyangFL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