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生歌唱音准问题的探索

2023-04-24 584
分享到:

如何解决学生歌唱音准问题的探索

李素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而音准更是音乐的核心和关键。进入小学,孩子就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国语》中说:“和六律以聪耳”,是要求人们以音律的规律性处理音准,来获得最美的音乐。因此,在小学低段开始就进行系统的音准练习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良好的音准感对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感觉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人从事音乐教育多年,在歌唱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音不准的情况:老师弹着钢琴领着学生一起唱效果很好,一旦脱离钢琴或其他音乐伴奏,学生就找不着音准了;学生齐唱音准没问题,一但独唱,就找不着调了;二声部合唱教学时,声部独自唱音准都挺好,两个声部合在一起音准就不对了;歌曲高音处音准偏低;个别学生什么歌都唱不准。

 一、学生音准欠佳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诸多音准问题呢?在我长期音乐任教过程中发现,有点学生是家庭成长环境中缺乏音乐,造成性格内向,不喜唱歌;学校音乐教学不注重学生音乐专业素养的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没有养成很好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学唱歌曲时大声喊唱,长此以往,学生对音的高低没有概念,唱歌总是不准,俗称“左嗓子”,这是没养成聆听习惯很严重的后果;学生内心音高概念没建立起来。大多老师以听唱法学会歌曲后,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很难深入到音准的学习过程中去,缺乏音乐专业技能训练,如视唱乐谱,视唱是为了唱会歌曲旋律,更多的是采用把歌曲唱会后再去唱谱,是为了唱谱而唱谱,不是视唱学习歌曲,本末倒置,唱谱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最后歌唱技巧欠缺也是影响学生音准的一个因素。

二、解决的方法

音准是指歌唱发出的音高与歌曲本身的旋律一致。在歌唱教学中节奏、速度、音准等内容中,最难掌握的是音准。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是孩子歌唱能力中发展缓慢的一种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音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音准作了一些探索,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坚持音阶练习,打好音准的基础

借助柯达伊音乐教育中科尔文手势唱音阶。由于音符的不同,用不同的手势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以捉摸的音高在一定程度上给与直观视觉化,音阶唱准就容易多了。唱好音阶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一四五的全分解和弦练唱,进一步巩固学生直观的音高概念。有了这些音高认识基础训练后,在识谱教学中广泛运用科尔文手势,准确唱好乐谱,歌唱的音准把握就容易多了。

(二)培养孩子聆听习惯,提高学生辨音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现代音乐家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课堂着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音乐课堂实践证明:只有学会聆听音乐,才能更好地表象音乐。

唱歌教学前,引导学生静心聆听歌曲。初学歌曲时,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对歌曲表现内容、节奏、旋律风格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比如《转圆圈》,歌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呈现“景”,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月色,第二部分呈现“人物”,用欢快的声音表现围着篝火欢度夜晚的人们。有了对歌曲的总体认识,接着边听边画旋律线条,学生直接用手画线条的把音的高低表现出来,能够做好这些环节,一首歌曲唱准确就容易多了。歌曲难点处,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科尔文手势表示,学生根据科尔文手势内心歌唱,难点轻松解决。平时亦可多做内心听觉练习,一个短小的乐句片段,要求学生唱出音高,比如:smsm,lsms,让学生边看边内心默想每个音高的位置,不唱出声,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老师可以唱出各个片段的第一个音,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者学生模仿老师手势边做边唱,这对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是个很好的方法。

好的聆听习惯在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学中尤为重要。二声部训练中,让学生聆听合唱,感受两个不同的旋律声部和谐稳定的和声美感。初学时让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嗯”出最容易听出来的第一声部,然后使用科尔文手势练习几个关键的和声音程,练习时老师同时做出不同声部的手势,学生逐一唱出,同时发声时聆听对方的声音,由于两个声部相互依存的关系,歌唱时不聆听得不到和谐优美的声音,声音强弱、音色是否在合唱中融合等都是靠聆听来调节完成。二声部歌唱中困难的乐句也是反复聆听练习,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看着老师的科尔文手势歌唱,聆听两个声部音程之间的音高位置,反复练习即能唱准各自的声部。如《小白船》“飘呀飘呀,飘向西天”,前两个字“飘呀”两个声部的d(高音)和mst(低音)是两个六度音程平行向下进行,用科尔文手势带出两个声部,反复多练几次,学生便能唱准这个乐句。

(三)音乐记忆训练

老师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学生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老师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手势,学生在教师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的合唱团除了表演形式要新颖,对声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演唱曲目通常在三个声部以上。之前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采用弹奏多听的形式,学生跟着琴能唱准音高,一但离开钢琴,个别学生就不能准确找到音高,这是依赖于钢琴伴奏歌唱,没有真正把握音准,采用音乐记忆法训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训练中只给一个音的音高,在学生演唱的时候用其他声部对其进行干扰,这个方法不单给学生施加了压力,还能帮助他们记住音高,随时注意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耳朵要聆听其他的声部。这种训练方法对无伴奏合唱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没有钢琴,没有伴奏带的情况下,能迅速找到自己的音高。

(四)充分利用好教材,唱准每一首歌

音乐教材由专家精选了许多适合儿童唱的歌,要让学生唱准音,就应当让学生唱好教材中的每一首歌。在每一首歌中,又有学生不容易唱准的难点。我在教学中,难点重点练习,让学生唱准为止。例如,我在教学《滑雪歌》时,歌曲中每段最后一句有个八度大跳音程,老师用手势带着学生反复练习几次,难点就解决了,难点解决后,学生能在无伴奏唱准歌曲才算真正学会了歌曲,因此歌唱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无伴奏歌唱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掌握好了课本上的歌曲,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获得很好的乐感,在唱其它歌曲时利用迁移性原理就能举一反三,音准问题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五)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有助于音准的把握。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故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找到适合学生的呼吸训练方法,养成在歌唱中有稳定的气息,解决学生不会因气息浅而导致高音不准。有了气息的支撑,再找到学生最美的发声点,这个需要老师正确的示范,声乐技巧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训练。

(六)鼓励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教学中,一个班总会有几个音准特别不好的的学生,一首歌,没有一句能唱准,貌似“天生”“左嗓子”,不可救药。其实不然,这些学生可能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是以往的成长过程中接触音乐很少,我称他们是被音乐遗弃的孩子。对于这部分学生音准的训练,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切不可急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鼓励他们勇敢的歌唱,哪怕暂时做得不好,也要及时表扬,并引导其他学生不要怪笑,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这点很重要,否则,他们不愿开口,老师则更无计可施。

解决学生歌唱音准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罗列,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善于实践、反思,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在我们的音乐教育路上,老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以优美动听的歌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终身热爱歌唱的兴趣。

   

 

参考书资料

 《童声合唱训练学》杨鸿年

《音乐的认读唱写》(教师版)杜亚雄

《浅谈影响歌唱音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