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
科研引领
分享

改革演示实验,突出素质教育

2015-05-29 浏览:586
字号: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优势所在,而演示实验又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做演示实验变成了教材中规定的任务。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加强演示实验改革,突出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重视的话题。本文就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   改进实验,确保演示实验简便、安全、成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质是改革的前提

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感兴趣的。他们总想在短时间内看到将要发生什么新奇的现象。如果实验过程太复杂,观察时间拖得过长,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将会产生观察疲劳,分散注意力,失去对实验的信心和兴趣。若是演示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炸伤、烧伤、中毒等事故,不但会影响师生身体健康,而且会使用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演示失败了,从教师方面来就说,即使补做成功也必然会影响课时计划的完成,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威信也必然下降。从学生方面来说,不仅他们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更严重的是对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学习激情下降,甚至对以后的实验随随便便,不当一回事。

因此,演示实验的改革首先必须立足于简便、安全、成功。目前一些改进后的实验所以不能得到推广,重要原因就在于装置太复杂,成功率不高或安全系数不够等。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苯的取代反应等演示实验的改进都还不够理想。通过改进,我们可以把简化了的,安全有效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做,同时也可以通过改进前后的比较,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注意安全、保护环境、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的教育,更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应遵循“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的原则。

二、更新实验,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兴趣,是改革的有效途径。

化学实验是创造化学美的源泉。演示实验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实验现象美。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完成实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创设直观与趣味的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惊奇的氛围中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所以将一些效果不明显,不易观察或现象很平淡的演示实验加以更新(包括内容、方法、装置、手段等)是很有必要的。如很多试管实验除了可以为学生随堂实验外,还可以用投影仪(最好是直射式投影仪)投影放大,增强观察效果。一些反应现象变化很快的实验,如       Fe(OH)3的制备,可采用放映录像的方法,让画面定格后观察。现象较复杂的实验在摄像时可采用“推”、“拉”、和“特写镜头”来引导学生对重要现象进行观察。有些不宜作的实验,如将水滴入浓硫酸中的危险性,氢氧爆鸣气组成与爆鸣声大小的关系等实验可以用电脑进行模拟。另外,为使演示实验显得生动精彩,引入一些趣味实验或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头换面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例如Fe3+的检验变成“断指血书”,金属的置换反应改为“金树银花”,电解实验改成“电写字”等等,都可获得意想不到效果。

三、增补实验,突出实验的科学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改革的关键。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围绕目的应准备什么仪器药品,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得出什么结论,这都需要有一个科学和思维过程,而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内容单一,只属于验证某个事实而已,出现得比较突然,学生也不容易接受。对这类实验可以按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分层,或对照,科学而有序地设置实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入,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教学,不直接用实验去验证,而是先用“黑色发糕”、实验设疑,然后和学生沿着设计好的实验去发现;通过与稀硫酸作对照实验的比较以及钝化现象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在复习课上,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系列实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总之,改革的关键在于要打破目前中学化学实验中只定性不定量,多验证少探究的格局,要适当增补一些定量实验,对照实验,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巧设台阶,细加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开发实验、体现实验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演示实验的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开发一些实用型实验可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创造动机。把演示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前为实验作准备,课后进行后续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授PH时,让学生课前采集一些土壤样品,水样品,在课堂上由师生来共同测定,教师则可简单介绍土壤PH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及水质污染和保护等问题,课后让学生选择一些土壤、水等样品进行PH测定。

当然,演示实验的改革必须紧扣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不能脱离教材追求新奇,任意扩大教材范围,更不能追求一步到位,力图“一演”练“全能”,而要注意知识的阶段性和能力的层次性,合理改革,精心安排,巧妙布局,力求使演示实验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贺湘善,吴俊明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2版。

2、《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版。

3、《化学教育》刘知新主编,1997年第六期P6—11“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方法”。
 
Copyright©2023德阳外国语学校|备案号:蜀ICP备14026892号-2|技术支持:天健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