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
科研引领
分享

对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2015-05-29 浏览:587
字号:
者曾看到过这样的情形: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3至5人一组,走出校门,考察环境污染,探究治理策略。结果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空泛,根本无法深入。如考察大气污染小组,得到的结论是“乡下空气真新鲜”,对于为何新鲜,城乡空气成分有何不同,城市大气到底受到哪些污染,与哪些企业排污有关,如何治理,都没有详细报告和可行方案;有的小组考察水污染,水样取回,却不知怎样检测,弃置一边;还有的纯粹空手而归。不可否认,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亲历亲为,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实践活动来获得丰富的体验,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因“教师是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更要加强学习研究。那么,教师究竟如何加强自身学习,发动学生探究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能“突然”地开展,而应有“预谋”地组织。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必须通过学习,了解学生可能确定的研究题目的背景知识、开展活动时学生可能确定的研究视角、选择的切入点、设计的研究方案、选择的研究方法、运用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需要的帮助,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前的指导。教师在学生活动前的学习,促成的活动前的指导,切忌将学生引向已有的知识,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激发活动热情。

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可能按教师预先的估计“机械”地开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教师事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可能遇到“突发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只有通过再学习才能进行适时指导,提出合理建议。

最后,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不能断然消失,“无影无踪”。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采取的方法策略、得当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对于以后各届学生,甚至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经营者,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要将这些活动资料整理出来,推动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深化研究,或成为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共享并加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只有通过活动结束后的学习研究,才能完成活动信息系统化、活动成果理论化或社会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研究”,但更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与研究。 
Copyright©2023德阳外国语学校|备案号:蜀ICP备14026892号-2|技术支持:天健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