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潜能生”就是中差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潜能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是少数,潜能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打好基础的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潜能生问题,潜能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潜能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潜能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潜能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的灵魂,是班级学生的方向标和导航灯。对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的组织管理也只有在班主任与班集体成员的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一切能否成为现实,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学生的威信直接有关。而这之中对潜能生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进入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然而潜能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与老师的配合、情感的沟通方面都显得很拘束,老师一般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是尊重潜能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益友良师。这是在对潜能生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一、尊重潜能生,做潜能生的益友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然而潜能生,他们更是需要真心实意的尊重,常常在貌似无所谓的外表下内心热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
尊重学生,先要了解学生。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在15岁至18岁之间,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高中后,学习生活已不同于初中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就潜能生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寻找一下他成为潜能生的主要原因(排除弱智)。尽管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一个缺点而遭到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百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这一系列都可能让潜能生在同学们面前觉得无自信。尤其是在老师面前,在他们的心里总认为为老师看不起他们,对他们没抱希望,甚而本人也觉得自己无一是处,然而又有一些不甘心,于是就有了与他沟通交流的最佳切入点。从内心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真正变“薄待”为“厚待”,为他们转化作好准备。
尊重潜能生就得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的“尊严”。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尤其是在潜能生面前。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气候突变,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应该提醒他们“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与他们一起评价甚至争论一下印巴核实验的影响、NBA总决赛等话题;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心平气和的对待潜能生的意见,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宽容地给他们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能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老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潜能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他们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时,他们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应该看到,高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潜能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要求。
尊重他们的情感。潜能生的情感有时很敏感也很脆弱,但也是纯洁的,不能任意践踏。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收到好的效果的。反之,如果由于不尊重他们的感情而伤害了他们的心,那是很难补救的,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尊重潜能生的独立意识。潜能生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因此,班主任更要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与同学一起做潜能生的益友,充满爱心找准时机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是在尊重之上的情感,让他们真切地意识到老师无偏颇,和他是平等的,所要教给他或是带给他的一生受用的财富,而不是冷落与讥讽他们。在我从教的过程中,一个高二的学生,家里比较富有,由于从小家长溺爱、娇惯,养成散漫的习性,不服管教,自以为是,总显得与班级格格不入,他总认为全班都在针对他,经常有意扰乱课堂。一天他在物理课上,他又故伎重演,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我当天晚上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读报时间让全班的同学为他用蜡烛在地上摆出一个心形,并在黑板上写上祝他生日快乐。在他进教室的那一刹那,班上的所有同学为他唱起生日歌,请他吹蜡烛。他看到这一切,被深深感动,他在吹完蜡烛后,向所有同学深深地鞠躬,然后说到尽管他家每次都给他买很贵的礼物,却没这次有意义,他第一次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同学的友爱,同时为以前上课的捣乱向大家道歉。然后走到我面前,热泪盈眶向我说:“谢谢老师,谢谢你为我准备的生日礼物!请你相信,你将在今后看到一个全新的我。”在那以后,那位同学就再没有出现原来课堂上的毛病,学习也不断地上进,不再是让人头疼的学生。
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潜能生,树立潜能生的自信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积级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潜能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阻碍潜能生进步的重要原因。班主任应努力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大力地宣扬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能对自身充满自信。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潜能生,让他们对将来充满希望
应当纵向地看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四、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潜能生也是学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潜能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待潜能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了“接受”,即能感受潜能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潜能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潜能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潜能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潜能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0838-2551128 / 2551997/15181058620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河东路261号
deyangFLS@163.com